查看原文
其他

“新型举国体制”是实现“航天梦”的制度锁钥

有理君 学习有理 2023-08-28

5日,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,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。近年来,航空航天领域捷报频传,一系列成果振奋人心。实现追逐浩瀚宇宙的“航天梦”,需要怎样的体制机制支持?相关领域专家这样说。


航天事业的“新型举国体制”

新型举国体制是以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为根本目标,通过科学统筹、集中力量、优化机制、协同攻关,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集中协调配置资源、有效发挥资源效益。总结起来就是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,举国之力、举人民之力,更容易去攻克那些在世界上都被称之为难题的问题。


科技其实是两个词,包含“科学(研究)”和“技术(实现)”,“科学研究”是对一个问题多方寻求答案,而“技术实现”是采用所有可行要素达成目标。航天因为是高新科技,发展随时需要“科学研究”跟进“技术实现”,而举国体制的优势在于“技术实现”,即“集中力量做大事”,就像当年的造原子弹一样。


换言之,航天是大融合大联动的创新,需要始终集智攻关、协同创新。这也使航天成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成功典范。


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认为,航天事业是千人一枚箭、万人一杆枪的事业。中国航天得到全国人民举国同心的大力支持,航天事业的成功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,系统有效组织全国科技力量,大力协同、密切配合、攻坚克难的结果。每次重大任务的成功,都是跨部门、跨地区、跨专业至少数千家单位的万名科技工作者,协同攻关、共同奋斗的结果。


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例,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调集了400多家单位、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,攻克星间链路、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,突破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,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%。


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,载人航天工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、投入较少、发展较快、成果较多、可持续的、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。未来,中国载人航天将会从近地空间走向地月空间,进而迈向深空。


推动中国航天科技与产业的发展

在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,要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,改变“重物轻人”的传统城镇化思维,把市民作为城市建设、城市发展的主体。需要重点关注和认识到,农业转移人口市

中国航天发射的“飞天”梦,既是追问寰宇之梦,也是服务地球之梦。国家航天局原局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指出,中国航天做的是“大航天”,即往上发展空间科学探索外太空,往下发展航天应用。


航天领域,以中国目前发展阶段而言,产业化尚未完全完成,商业化方兴未艾,风险高短期收益几乎看不到,全靠市场资本注入,且这种“大科学项目”动辄10年起步,没有稳定的政策支持,根本完不成。


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,“十四五”及未来一个时期,中国航天将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,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,按照国家对航天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,加快推动空间科学、空间技术、空间应用全面发展,重点提升航天科技创新动力、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,积极开展更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将继续按照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,完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和配套地面设施,提升卫星对地观测、通讯广播和导航定位的服务能力。


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鹏提到,中国的航天产业、航天人还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,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整合全国、全民的资源与创造力,共襄大举,方能可持续地提升我国航天科技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,在日趋激烈的太空大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。而“新型举国体制”正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制度锁钥。


(本文综合于瞭望、学习时报、人民政协网等)


扫码关注我们

洞察识大势  精思明至理

微信公众号 | 学习有理




制作:吴晔| 监制:肖国强

编辑:吴晔


往期更多精彩

如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?

一揽子稳经济政策如何尽快落地生效?

稳住经济大盘,如何在需求侧发力?

如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?


滑动查看更多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